家裡總是整理完又亂?收納師揭密90%家庭都忽略的收納關鍵!

當你走進家門,看見整齊擺放的收納盒、井然有序的櫃子,是不是會忍不住想:「我家看起來很乾淨啊!」
但實際使用時,卻經常出現以下情況:
• 要找個電池,結果翻了三個抽屜還是找不到
• 煮飯時,鍋鏟藏在最深的角落,拿取超不順手
• 書桌明明乾淨,文件卻亂塞抽屜裡,找資料總是崩潰

這些「表面整齊、實際混亂」的情況,其實是許多家庭在整理時常掉入的陷阱。
收納師常說:「收納的目的,不是讓空間『看起來』整齊,而是讓生活『用起來』順手。」

所以,關鍵從來不是「有沒有整理」,而是「有沒有建立一套能夠維持的收納邏輯」。

很多人整理的習慣是:「看到雜亂就先塞進去」。桌上太亂?直接掃進抽屜;收納盒還有空間?先放進去就好!當下看起來清爽,心理也得到滿足。
但這樣的整理,其實只是把雜亂從視線中隱藏起來,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。

無效整理行為清單:

  • 沒有斷捨離:該丟的沒丟,東西越來越多
  • 東西混放:文具、電線、帳單全塞同一層抽屜
  • 沒有分類邏輯:「能放得下就放」
  • 亂買收納盒:買了一堆「收納神器」結果越用越亂
  • 沒有標示:你知道放哪,但家人完全找不到
  • 動線不順:常用物品放太遠、太高,拿了就不想收

 斷捨離 ➤ 分類 ➤ 動線 ➤ 收納 ➤ 共識 ➤ 維持

1. 斷捨離:剔除不需要的物品,減少收納負擔
2. 分類:依功能與使用情境分類,避免混放
3. 動線規劃:常用物放順手處,減少動作與時間成本
4. 收納配置:選擇合適的收納工具與位置,不亂買
5. 家人共識:溝通物品擺放方式,全家配合使用
6. 長期維持:設計定期檢視與調整機制,讓空間持續優化

收納師不是單純幫你把東西擺整齊,而是根據你的家庭型態、動線與習慣,設計出一套能維持長久的空間管理系統。
這套系統包括分類邏輯、順手的動線配置、全家人都能理解與執行的收納方式,甚至安排定期微調機制。
這就是收納師的專業價值——不只是整理,更是為生活設計邏輯與流動

如果你也曾經整理完後又回亂、買了一堆收納品卻越收越亂、花時間收拾卻總覺得空間不順手——
那你需要的,不是再一次的「努力整理」,而是一次到位的空間規劃。

預約非比收納【收納健檢服務】 讓整理成果不再「打回原形」,讓生活真正有感升級!